第(3/3)页 于是,韩、赵、魏三家全歼了智家军,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 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 周天子见木已成舟,就顺水推舟,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 从此以后,韩、赵、魏与秦、楚、燕、齐四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李悝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在政治上采取了一套对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的政策和措施。 “尽地力之教”鼓励自由开辟耕地,勤劳耕作,发展小农经济,增加生产。 “平籴法”是把好年收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收成也分成上中下三等,好年成由官府按等级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此即后世专制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法的先河。 李悝在政治上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和“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政策。 军事上,创立了常备“武卒”制度,使国家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 李悝在全面改革的同时,不断广泛收集春秋末期以来各国的法律条文。 在这个基础上,李悝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用法律形式把地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下来。 从李悝改革开始,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的革新逐渐进入更深入、更广泛的层面。 吴起为什么亲手杀妻? 卫国人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 《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原是一个市井无无赖,横行乡里。 为此,常被母亲责骂。 一次,母亲骂吴起时,他猛咬自己的手臂,鲜血直流,还发誓说:如果这辈子当不上大官,就决不再来见母亲。 母亲哭着留他,吴起却头也不回地出了卫城大门。 吴起来到了鲁国,在孔子的弟子曾参的门下学习,非常刻苦。 曾经在齐国担任大夫的田居非常赏识好学不倦的吴起,把自己的的女儿嫁给了他。 吴起在曾参那儿整整学习了一年,曾参问他:“你已经出来这么久了,为何一直不去看望母亲?” 吴起说:“我与母亲有誓约,不取高官厚禄,这辈子不入卫城。” 曾参心里对这个弟子产生了厌恶。 时隔不久,卫国有人捎信说吴起的母亲去世了。 吴起闻听后,只是仰天大嚎了三声,然后立即擦干眼泪继续读书。 见此情景,曾参大怒,冲吴起嚷道:“你母亲死了不回去奔丧,可见你是个忘本之人。 你这家伙连母亲都可忘记,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说完,他命令众弟子把他赶出了门,从此不容相见。 吴起被中断学业,从此放弃儒学,开始学习兵法。 三年后学有所成,他首先到鲁国去求仕。 鲁相国公仪休经常跟他讨论兵法,发现他确实具有过人的本领,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鲁穆公,穆公任命他为大夫。 不久,齐国派兵攻打鲁国。 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又向鲁穆公推荐吴起为将军,穆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可他知道吴起的妻子是齐国的田氏之女,心里始终充满了疑虑。 吴起听说鲁穆公不肯用他为将的原因后,当即回家割下妻子的头,然后提着去见穆公,厚颜无耻地说:“臣有报国志向,而您却因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怀疑我。 今天我把她的脑袋割下来献给您,来表明我是为了鲁国而不是为了齐国。” 穆公脸色发青,对吴起杀妻求将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但为了避免吴起反过去帮助齐国,不得不违心地任命吴起为大将。 乐羊为何婉谢魏文侯的封赏?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乐羊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中山国君姬窟发兵犯魏,翟璜举荐了乐羊。 可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王的将领,而且曾杀死了翟璜之子翟靖。 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为帅。 乐羊出兵后,为了不打扰百姓的生活,他们从小路去进攻中山国。 乐羊率领的军队作战英勇无比、军纪严明,乐羊下令:途中如有骚扰百姓者,斩!所以,乐羊的军队得到了中山国百姓的拥护。 魏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中山国都城,中山国毫无准备。 中山国国君听说是乐羊率军而来,便让乐舒劝其父退兵。 乐羊没有答应,还劝儿子投降。 乐舒说:“父亲先别攻城,我和国君商议一下,看他是否愿意献城投降。 你先给我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一晃就过去了,仍不见中山国投降。 乐羊准备攻城,这时乐舒又在城头出现,请求再给一个月的时间,乐羊又答应了。 又过了一个月,中山国还不投降。 魏国大臣议论纷纷,说乐羊不忍心攻城,怕害死儿子乐舒,而随军出征的将士也众说纷纭。 这时,乐舒第三次出现在城头上,请求再宽限一个月,乐羊又答应了。 将士们忍无可忍,对乐羊的不满之言便传到了乐羊的耳中。 乐羊没有生气,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解释了不攻城是因为怕失去民心。 众将士一听乐羊的话,才知错怪了主帅。 三个月最后的期限到了,乐舒被绑在城头,中山国国君对乐羊说:“你若想活着见你儿子,就退兵!” 乐舒哭得伤心欲绝,他一是恨没听父亲的话;二是想让父亲看见他如此伤心,顾及父子情义,而放弃攻城。 乐羊大喊一声:“攻城!” 全体将士纷纷英勇杀敌。 一番拼杀之后,城门已被攻破。 中山国国君一看大势已去,一刀杀了乐舒,自己也上吊而亡。 乐羊率大军攻入城中,中山国军队统统投降。 乐羊下令:一定要善待俘虏,对待百姓不许骚扰。 乐羊找到儿子尸首后,放声痛哭。 回国后,魏文侯知道乐羊为国弃子,决定给乐羊盖一座将军府。 乐羊婉言谢绝了魏文侯,对魏文侯说:“主公,你不让我立军令状,说明您信任我。 我三个月不攻城,您不但没有责怪我之意,反而派人去慰问我,说明您仍然信任我,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墨子守城的妙招是什么? 楚国的大夫公输般替国君楚惠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上去高得能够触到云彩,所以叫云梯,楚惠王准备用它进攻宋国。 公输般是鲁国人,后来人们称他鲁班。 公输般使用斧子非常灵巧,技艺高超,无人能比,谁要想跟公输般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人们就会说他不自量力,成语“班门弄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其中有一个叫墨子的人。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攻打宋国,就赶快跑到楚国去阻止楚惠王发兵。 墨子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后,先去劝说公输般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并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 墨子很诚恳地劝说楚惠王,楚惠王听他说得有道理,但就是没有动摇攻打宋国的决心,在一旁的公输般认为用云梯攻城必能获胜。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进攻不会占到什么便宜,你能攻,我能守。” 他从身上解下系着的皮带,围在地下当做城墙,又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 公输般采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演示出来,却被墨子守城的高招一一破解。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放弃了进攻宋国的打算。 就这样,墨子运用智慧阻止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 商鞅变法为何会毁于一旦? 春秋时期秦国的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是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几家为一个组,让他们互相监督,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犯罪了,其他人也要跟着受惩罚;第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制,实行重农抑商制度;第三是鼓励兵士杀敌立功,军队中的官位大小,就是要看他立下的功绩有多大。 但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麻烦,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 通过商鞅的努力,新法执行得非常顺利,秦国的力量大增,国力雄厚,人民安居乐业,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所向披靡。 秦孝公对商鞅也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这是朝廷中重要的官职,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 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到,魏兵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多个城池,最后将魏国的都城也攻下了。 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 由于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15个城市封给了他。 商鞅原来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 不久,商鞅被逼造反。 惠文王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发兵攻打商鞅。 最后,商鞅兵败被杀。 商鞅死后,新法被废,秦国历经近20年的变法毁于一旦。 田氏代齐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国、高两氏立齐景公的儿子荼为君。 田乞(田桓子之子)发动武装政变,杀死荼,打败了高氏、国氏、弦氏、晏氏四大贵族,拥立阳生为君,为齐悼公,田乞自立为相。 公元前485年,齐悼公被杀,齐简公立。 公元前481年,田常(田乞之子)与贵族监止分别担任左、右相。 田常继续采取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来笼络平民,实力大增。 当年五月,田常再次发动政变,杀齐简公,另立齐平公。 五年之后,“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氏占有的土地比齐君的封邑还大,在外则和晋通使,成为齐国的实际统治者。 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将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田和成了事实上的齐国国君。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并沿用齐国的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申不害的改革措施如何? 申不害是郑国人,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杰出人物。 后来,当韩非子总结法家思想时,认为法家的三把利刃之一,即法、术、势之中的“术”,就是由申不害发扬光大的。 申不害担任韩国之相时,韩国的政治状况相当混乱。 晋国的旧法还没有完全废弃,韩国的新法令又随之颁布;前代君主的法令还未收回,新君主的法令又制定了出来,并且往往是新旧矛盾、前后相悖。 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按功行赏制度;国君平时无为,使臣下揣摩不到自己的意图,决策时则要“独断”,让臣下只能按国君决定行事,君主则“静观”考察臣下,这叫“无为”之术;任用官吏要称职,不许越职办事,要经常监督、考核;用出其不意的办法慑服臣下;国君操生杀大权。 在申不害为相的14年中,韩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政局比较稳定,达到了强韩的目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