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同事之间的那些事儿-《办公室潜规则》
第(2/3)页
才华横溢的她在职场上并不是游刃有余,相反,她在办公室里遭遇了处处碰壁的情形。
因为老板总是夸奖韩清的才气,引起其他女同事的不快和嫉妒。
而且,个性要强的韩清不喜欢求人,也不善于搞同事关系,她与其他同事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韩清对电脑技术并不熟悉。
有一次,她遇到一个网页设计上的问题,只好去问公司里搞技术的小万。
it业里靠技术吃饭,哪怕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他们通常也不会轻易透露和给予解决。
韩清看到小万这般不乐意的样子,赌气跑到隔壁办公室里求助技术总监去了。
总监看到如此简单的一个技术问题竟然不去问周围的同事,竟然舍近求远地跑来求助,心里立刻对她留下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印象。
又有一次,总监正好不再,韩清只好硬着头皮去问小万。
小万表现得很不耐烦,韩清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发誓再也不问他了。
后来幸好此时隔壁的技术部又来了一位男同事,韩清于是常常跑去求助这名新同事。
久而久之,韩清和同一部门的小万的关系日益冷若冰霜,这种做法也让她的上司有了看法。
韩清为此陷入了困惑与苦恼中。
松下幸之助说过:“同事是一面镜子,不能省察于己,常是错失好运的原因。”
韩清的问题在职场中也经常出现,心高气傲,不喜欢去讨好人,喜欢特立独行的做法会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
因此,这种做法就渐渐地疏远了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到自己在工作上的发展,而且也给老板留下一个不善于沟通、不会搞好人际关系的印象。
任何一家公司,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保持公司运作和发展的动力。
一个矛盾不断,人际关系混乱的公司是长久不了的。
所以,只有搞好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才能利于自身的发展,才能为他人、为公司带来利益和好感。
一个人在职场中人缘怎样、表现如何,往往可以通过同事们对其的态度和评价折射出来。
每一个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都无时无刻不对我们形成看法、作出评价,并使得他们的意见和评判影响他们对我们的行为方式。
因此,要想改变他人对我们的关系,首先要从改变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开始。
同事既是你的竞争者,又是你的合作者,这个矛盾的统一体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
其实,无论竞争还是合作,都是利益上的关系,是源自于利益上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说,是竞争还是合作取决你自身的态度。
如果你对他抱之以友善,那么相信他也会友善地对待你,毕竟两人的合作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竞争只能让可以分享的价值越来越小。
同事之间必然存在竞争,但是不可因为竞争而视对方为仇敌,破坏与打压他人。
在职场,只有心中无敌,才能无敌于天下。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只有把抱怨别人和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我们要学会客观而正确地重新认识和对待同事,因为他不仅仅是你的竞争者,更是你的合作者,而抉择权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27.莫在背后议论领导或公司是非
小史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很有才气的策划,由于自恃清高,他总是对老板的创意不屑一顾,认为老板的水平很差,所以经常在背后跟同事们忍不住流露出对老板创意的不屑。
消息很快就被同事传到老板的耳中,于是老板主动找他谈话,诚恳地征求小史对自己创意的意见,对公司的业务有什么建议,小史却支支吾吾没有谈出什么内容。
这位心胸还比较宽广的老板认为小史简直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当面不说,却在背后乱说。
老板对小史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后来开始冷落小史,重要的策划方案从此再也没有交给小史来做,不久,小史离开了公司。
小史遭遇的职场问题正是某些职场中人每天都在犯的错误。
很多职场人有个通病,就是在公司午餐或者闲暇时,喜欢“随便”地议论上司的是非,一个不小心,这些议论也许会成为别人邀功的机会,又或许,被某人听了去,传到上司耳中,以后让上司怎么看你?
所谓“祸从口出”,不是没道理的。
背地跟同事议论上司很容易让上司认为你是个两面三刀的两面派,人品不好。
在工作过程中,因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处理的方式难免有差异,对上司所作出的一些决定有看法,心里有一些意见,甚至变为满腔的牢骚,有时也是难免的,但就是不能到处宣泄,否则经过几个人的传话,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也会被他人添油加醋而变调变味,待上司听到了,便成了让他生气难堪的话了,难免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
“有时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不如你行,只是你不了解他哪方面行而已。
同事之间的相处要把握分寸,即使关系很铁,相互勉励和促进是没问题的,如果只是宣泄和发牢骚,就太不明智了。”
一位hr经理如是说。
听到同事在议论领导时,首先应以善意的态度劝告他们不要背后议论领导者,不要扩大议论的范围,更不要以讹传讹,有意或无意地贬低领导或损害领导的形象;其次应尽量回避对领导的议论,不得已作评价或说明时,也只宜点到为止,不要主动挑起话题,更不要添油加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
在这个问题上,自己要有主见,要有一种不怕同事嘲弄、不怕孤立的精神。
那种以为同事在议论领导时只有随大流参与其中,才能与同事搞好关系的认识是大错特错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说话必须看对象。
有的人本身就是领导者的“红人”,他们与领导者不分彼此,你在他面前非议领导,岂不是自投罗网。
有的人自私自利,专门搜集同事对领导者的不满,然后在领导者面前请功邀赏,以达到个人的目的。
对付这种人的办法唯有装聋作哑,不让他抓住小辫子。
总之,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同事间随便议论领导者最容易惹是生非,所以还是不随便议论为上策。
emily是办公室副主任,chen初到公司时,emily热情地接待了她,帮她填表格,带我到各个部门参观,告诉她办公室里每个人的背景、特征。
很自然地,chen把emily当成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chen的办公室里,只有5个人,居然分成了4派:坐在chen对面的两个男人,据说一个是董事长的人,一个是总经理的人。
这两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部门主管对这两个人表面上毕恭毕敬,暗地里处处提防,每当这时,chen就成了一粒香果子,两边的人都往我这儿凑,或是发泄心中的不快,或是有意要她出面调停。
可一旦人家联起手来,chen多半还是凶多吉少。
这种情况下,chen很自然地把心中的烦恼向emily倾诉,办公室的茶水间成了她们的苦情商谈室。
直到有一天,chen的主管找她谈话,他警告chen:如果对工作有什么意见,应该直接反映给他,不要在背地里说三道四;再这么长此以往下去,破坏了团队精神,就请另谋高就。
上司的话让chen哑口无言,因为她确实说过“我的上司与同事间的明争暗斗无聊又幼稚,一点职业精神都没有”之类的话。
但是这些话是怎么传到上司的耳朵里的呢?
三个月后的一天,chen无意间路过上司的办公室,“emily,你说chen说我苛刻?
这个小孩真不知天高地厚……”当时chen血液几乎凝固了,竟然是emily,愤怒让她忍不住想去质问这个“叛徒”,可是她很快就冷静下来。
“是我太轻信人言了,emily能在第一次见我时跟我讲别人的是非,她也会背着我,去讲我的是非。”
chen这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可笑,她只能怪自己有眼无珠,不能怪任何人。
接下来,chen也只有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对emily敬而远之。
不久,emily升职了,成为办公室的主任。
虽然chen和她现在已经无话可谈了,但chen的工作总会与办公室有交集,每天面对这个“叛徒”的滋味真难受。
chen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观,难道这是一个“告密者生存”的职场吗?
在这种工作环境里哪还有安全感可谈?
大多数人很渴望在工作之余有另外的空间,但同事之间永远都是和利益关系牵扯在一起的,这就注定没有纯粹的友情。
因此,最好与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人说,不要把办公室当心理诊所,不要有意或无意探究同事的“生活”。
这种提法当然是出于让读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初衷。
因为工作方面有丝丝缕缕的瓜葛,办公室里的人必须是理性的。
这种理性对你对别人都有好处。
因为友谊是纯洁的,不带任何杂质。
而办公室里同事之间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
不要奢望办公室里会有纯粹的友情,否则连普通同事都做不成。
专家建议,如果你需要情感支持的话,可以向外发展,向旧时同学、好友寻求安慰,并培养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
明智的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你掌握一套对自己和环境中的人和事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时,你就可以做到大智若愚了。
28.不要得罪公司里任何一个同事
美凤原以为外企公司的人各个精明强干,谁知过关斩将,拿到门票进来一看,不过如此,前台秘书整天忙着搞时装秀,销售部的小单天天晚来早走,三个月了也没见他拿回一个单子;还有统计员月英,整个一个吃闲饭的,每天的工作只有一件:统计全厂203个员工的午餐成本。
美凤慨叹,没想到进入了e时代,竟还有如此的闲云野鹤。
那天去行政部找阿玲领文具,小单陪着月英也来领,最后就剩了一个文件夹,美凤笑着抢过说先来先得。
月英可不高兴了,她说你刚来哪有那么多的文件要放?
美凤不服气地说:“你有,每天做一张报表就啥也不干了,你又有什么文件?”
一听这话月英立即拉长了脸,阿玲连忙打圆场,从美凤怀里抢过文件夹递给了月英。
美凤气哼哼地回到座位上,小单端着一杯茶悠闲地进来:“怎么了mm?
有什么不服气的,人家月英她小姨每年可是给咱们公司500万的生意呢。”
说完,他打着呵欠走了。
下午,阿玲给美凤送来一个新的文件夹,一个劲儿向美凤道歉,她说她得罪不起月英,那是老总眼里的红人;也不敢得罪小单,因为他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不少部门都得请他帮忙呢,况且人家每年都能拿回一两个政府大单。
美凤说:“那你就得罪我呗?”
阿玲吓得连连摆手:“不敢不敢,在这里我谁也得罪不起呀。”
美凤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老板不是傻瓜,绝不会平白无故地让人白领工资,那些看似游手好闲的平庸同事,说不定担当着救火队员的光荣任务,关键时刻,老板还需要他们往前冲呢。
所以,千万别和他们过不去,实际上你也得罪不起。
一般人都认为,在公司里只要尽心尽力,取得业务实绩,赢得上司的赏识和老总的欢心,加薪、晋升就指日可待了。
而对于那些一般行政人员,则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礼貌,因为得到他们的协助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平日就对他们指手画脚,急躁起来甚至会对他们颐指气使,拍桌瞪眼,把人际关系学的一套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有些办公室人员的职位虽然不高,权力也不怎么大,跟你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工作关系,但是,他们所处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他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他们的资历比你高,办公室的风浪经历比你多,要在你身上找点毛病、失误,实在是易如反掌。
切勿以为财务部门只是做做财务报表、开开单据。
在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里,财务部门的统计数据,决定着你的预算大小和业绩优劣。
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配角逐渐走入参与决策的权力核心,他们对各个部门业务的熟悉程度,简直会让你大吃一惊;而对金钱的斤斤计较也使得老板对他们言听计从。
进入公司要靠人事,求得生存也靠他们,加薪提升更要靠他们,因为他们无处不在。
偶尔迟到、早退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只要他们想做,随时随地都可以揪你的小辫子,你的表现又会好到哪里去?
敏锐的耳目,老板最需要。
记住即使在办公室里放松片刻,背后还有一双发亮的眼睛在盯着你。
除了行政和业务主管,秘书绝对是公司的一号人物。
他们是老总的亲信、参谋……得罪了他们,简直性命攸关,只要他在老总面前随便说上几句,你的多年努力就会毁于一旦。
他们是决定你事业成败的关键人物,他们的三言两语抵得上你的百般辛劳。
老板的亲信你更惹不得。
他们可能是老总的旧日同窗好友,可能是童年伙伴、邻居,甚至可能是老总的太太,如果他们发起威来,经理主管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何况是你?
大哥大姐无处不在,进入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们认出来,保持距离是你的最佳选择。
29.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注定会摔跤
吴飞和阿桑两个人在一家公司工作,平时关系相处得很不错。
年终,公司搞推广策划评比,每个人都可以拿方案,优胜者有奖。
吴飞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经过半个月的深入调研,加上平时对市场工作的观察思考,吴飞很快作出了一个非常出色的策划案。
方案征集截止日的最后一天,阿桑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哎,飞飞,我还真有点紧张,心里没底啊。
你帮我看看方案,提提意见。
吴飞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阿桑的策划很是一般,没有什么创意,吴飞看完没好意思说什么。
阿桑用探究的目光盯着吴飞,说:“让我也看看你的方案吧。”
吴飞心里一阵懊悔,可自己刚才看了人家的,现在没有理由不让别人看。
好在明天就要开大会了,他想改也来不及了。
第二天开会,阿桑因为资历老,按次序先发言,阿桑讲述的方案跟吴飞的方案一模一样,在讲解时,他对老板说:“很遗憾,我现在只能讲述自己的口头方案,电脑染了病毒,文件被毁了,我会尽快整理出书面材料。”
吴飞听了目瞪口呆,他没想到阿桑抢自己的功劳,他不敢把自己的方案交上去,也不敢申诉,因为他资历浅,怕老板不相信自己。
最后,自命清高和倍感委屈的他伤心地离开了这家公司。
阿桑的方案获得老板的认可,因为方案不是他自己的,有些细节不清楚,在执行方案时出了一点漏洞,又无法及时修正,结果失败。
后来老板得知他是抢了别人的方案后,马上炒了他的鱿鱼。
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有些人喜欢把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
这样的人,不去创造业绩,而是偷偷地去占有别人的功劳,到最后只能是既损人又不利己。
不是你的功劳,就不要去抢,不管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抢别人的功劳总不是成功的捷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你抢别人功劳的事情真相大白时,你将会无脸见人,不仅被抢者会成为你的敌人,而且还会失去他人对你的尊重,可谓是得不偿失。
只有自己亲手创造的功劳才是自己的财富,别人的东西终归是别人的。
要想真金不怕火炼,在职场中获得真正的认可,就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去创造,投机取巧的做法终究会害人害己。
因此不要去做夺取他人的功劳又自毁前程的傻事。
不仅不要去抢夺功劳,有时候,你还要同他人分享功劳。
职场中没有他人的合作,你是不会如此顺利获得成功的,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肯定会有很多人为之付出的努力。
职场的黄金原则就是要与同事合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当你在职场上小有成就,当然值得庆幸。
但是你要明白:如果这一成绩的取得是集体的功劳,离不开同事的帮助,那你就不能独占功劳,否则其他同事会觉得你抢夺了他们的功劳。
李维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并担任该社下属的一个杂志的主编。
平时在单位里上上下下关系都不错,而且他还很有才气,工作之余经常写点东西。
有一次,他主编的杂志在一次评选中获了大奖,他感到荣耀无比,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同事们当然也向他祝贺。
但过了一个月,他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
他发现单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下属,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过意不去,并处处回避他,他不知道他们这是怎么了。
其实很简单,他犯了“独享荣耀”的错误。
就事论事,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主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这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努力,其他人也应该分享这份荣誉,而现在自己“独享荣耀”,当然会使其他的同事内心不舒服。
这不是故做谦虚地让大家分享功劳,这确实是事实,如果没有大家的合作,就凭自己的努力真的能够成功么?
踩着别人的肩膀,却忘记感恩的人注定要摔跤。
虽然上帝给了我们每人两只手、一张嘴,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嘴而不喜欢动手。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高谈阔论的人。
他们总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多么地出众,如果能按他说的计划实行,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
这些人滔滔不绝,在自己空想的领域里如痴如醉。
然而,在旁人看来,这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啊。
所以,当你在职场上有特殊表现而受到肯定时,一定不能独享荣誉,否则这份荣耀会为你的职场关系带来危机。
当你获得荣誉后,应该学会与其他同事分享,正确对待荣誉的方法是:与他人分享、感谢他人、谦虚谨慎。
在职业生涯中,最圆滑的处世之道就是当你的工作和事业有了成就时,千万记得不要独自享受。
自己要拥有团队意识,摒弃“自视清高”的作风,换之“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职业意识。
只要注意到这一点,你获得的荣耀就会助你更上一层楼,你的人际关系也将更进一步。
如果大大方方地和同事分享功劳,一方面可以做个顺水人情,另一方面上司也会认为你很懂得搞好人际关系,而给你更高的评价。
可是卖这份人情的手法必须做得干净利落,不可矫揉造作,更不可对同事抱着“施恩”的态度,或希望下次有机会讨回这份人情。
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将目光放远才是上策。
30.优秀的人都结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在美国曾经有个很普通的农家少年,从杂志上读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了解故事的细节,并希望实业家给广大读者提出一些忠告。
有一天,他跑到了纽约,他也不管几点开始办公,在早上7点钟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在第二间房子里面,这位少年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结实、长着一对浓眉的人。
高个子的亚斯达刚开始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当他听到这个少年问他“我现在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
这个问题时,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
接着,他们两个人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
随后亚斯达还告诉少年应该去拜访的其他实业界的一些名人。
这位少年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
在赚钱这个方面,他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当时有什么帮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指引,却给了他很大的自信。
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两年之后,这个20岁的青年成了他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
24岁的时候,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了百万美元的财富。
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里的少年,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这个少年在活跃于实业界的67年中,实践着他年轻之时来纽约学到的那些名人的基本信条,即多结交一些有益的人做朋友,会见成功立业的前辈,能够转换一个人的机运。
犹太人说:“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比尔·盖茨也曾说:“有时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在于你结交了什么样的朋友。”
有一些年轻人,有“恐高症”,就是不喜欢比自己优秀的人。
在职场上,你完全可以和与自己地位相仿的人打成一片,但是你要想往高处走,就要结交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记得小时候,我们都能够直率地表达崇拜英雄的心意。
可是年纪一大,就以为不得不将这种心意隐藏起来。
隐匿崇拜英雄的心意是错误的,设法与你所崇拜的人接近才是最好的方法。
这不但能使对方感到高兴,而且会鼓励你,增加你的勇气。
怀特是美国一家铁道电信事务所的新雇员。
16岁时他便决心要独树一帜。
27岁的时候他当了管理所所长。
后来,先是西部合同电信公司,接着成为俄亥俄州铁路局局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