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1章 封王释兵权-《贞观俗人》
第(2/3)页
乌孙州,取名自历史上曾与月氏一起从祁连山西迁的那支汉代时西域古游牧部族。
公元前二世纪初,乌孙人与月氏人都在河西一带游牧,北邻匈奴人。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当时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出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
后来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至伊丽河流域,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全力进攻迁往伊丽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南迁大夏(吐火罗),只有小部份人留居当地。
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迁至伊丽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人一起游牧,建立了乌孙国。
张骞出使西域,希望与乌孙建交和亲,甚至提议让乌孙迁回河西故地,可当时乌孙内讧,后来乌孙王派使者随张骞返回长安,见识到了大汉的日益强盛,于是同意和亲,大汉此后两位公主和亲乌孙,只是当时的乌孙国虽和亲大汉,却又与匈奴和亲,两边摇摆,终究未能与大汉一起夹击匈奴。
左右摇摆的乌孙,虽占据了当时西域肥沃的七河流域,但最终却还是亡于内讧,直到魏晋南北朝初期,七河流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悦般,但与此同时,在七河流域依然还有一支部落自称乌孙国,甚至直到北魏建立后,他们都还向中原派使朝贡过。
北魏希望联合乌孙共同夹击草原霸主柔然,之后乌孙被柔然数次进攻,战败后被迫西迁天山,最后南迁葱岭,与塞人同化,不再独立成国,从中原史籍中消失。
虽然乌孙始终都没能成为过草原上的霸主,始终只是个二流的势力,但是他们与匈奴人一起击败月氏后,占据的七河流域,却是西域最为富饶的一块地方。
七河流域,也一度是中原汉人王朝在西域的最西边界线。
因为七大河流汇入夷播海(巴尔喀什湖)而得名,不过其西南的楚河(碎叶河)是例外,没有汇入湖中,其余六河依次在湖的东南东北汇入,其中伊丽河更是成为其西面最大的河口,并形成了一片近万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沼泽遍布,水网密集,是一片最肥沃的绿洲。
尤其是因为七河都是发源于天山山脉,雪山上的冰雪融化后的雪水往西汇聚,注入了夷播海,因为伊丽河的流量大,还使的夷播海形成了独特的西淡东咸的现像。
西部湖水是淡水,东部是咸水。
整个西域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几大地理版块。
天山山脉分割南北,金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则又是西域的南北两端界山,在天山又有几条小山脉再分出了几个地理单元。
准噶尔盆地、七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河中地区、吐火罗等。
在这些地区里,最适合农耕的就是七河流域,七河流域里农耕条件最好的则又是伊丽河流域,从中上游的伊丽河谷平原,到入湖口的河口三角洲,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为农耕提供充足的条件。
其次是费尔干纳盆地,其独特的几乎封闭形状的山谷盆地,加上从天山上奔腾而下的雪水,都让盆地拥有非常好的农耕条件。
而处于药杀水和乌浒河中上游地区的河中地区,也因水而富饶了一片片绿洲平原。
七河流域的核心就是伊丽河谷,再加上碎叶河谷,加上夷播海的湖口三角洲平原。
从汉朝到大唐,在西域立足稳固后,都无不例外的会在夷播海东面的七河流域建立屯垦军团,因为这里能提供丰富的粮草。
甚至当年汉武大帝还曾试图夺取占据费尔干纳盆地这块宝地的大宛,不惜数次远征。
表面理由是汗血宝马,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地缘政治。
不过七河流域向来也是西域游牧部族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就在于这里优良的农耕条件,其实也是极佳的牧场。
而在地理条件上来说,越过天山山脉后,七河流域的地形上已经是极适合游牧民族做战的河谷平原地带,没有了高山深谷的包围封堵,虽然夷播海东南也有一道自天山山脉向西延伸的山脉,但这条山脉不高,而且有许多适合游牧民从容通过的山口,缺少分割阻拦的作用。
仅仅算是一条西域的明显势力分割线。
第(2/3)页